首页 > 文新学人 > 正文

bwin国际教师宋德发:我为什么特别重视讲课?

文章来源:bwin国际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 2019-03-07

 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
 

那么,师者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呢?如今有讲授法、谈话法、讨论法、读书指导法等等教学方式,同时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下也涌现出不少新型授课方式,在众多教学方式齐头并进的当下bwin国际宋德发教授却分外重视课堂讲授,现在就跟随小湘去听听宋教授为什么特别重视讲课吧。

 

第一点:我个人相对擅长

从职业技能高低的角度,我把老师粗略地分为四类:

第一类是既不会科研,又不会教学;

第二类是既会科研,又会教学;

第三类是会科研,但不会教学;

第四类是会教学,但不会科研。

 

我肯定不希望做第一类老师。我当然希望成为第二类老师。遗憾的是,由于种种条件限制,我成不了第二类老师。在做不到“科研”与“教学”齐头并进、均衡发展的时候,我需要做一个比较务实的选择。

 

从体制的导向来看,做第三类老师是非常主流的选择。这个选择对我也有无比的吸引力。但我很清楚地知道,自己的语言天赋要强于自己的文字功底。因此,我比较坚定,甚至可以说毅然决然地选择做第四类老师。

 

这个选择不是最好的选择,却是符合我本人实际情况的选择。因为是符合我本人实际情况的选择,因此,对我而言,也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
 

人们常说,“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”。这句话我深以为然。当初我以“教学”作为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,多年的实践证明,确实比较充分地挖掘和展示了自己教学方面的潜力。今天,我也通过教学,不断地获得存在感、满足感、成就感和幸福感。

 

第二点:教师身份的天然要求

 

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身份。为了显示自己最想显示的身份,我们发明了名片。名片的主要功能不在于介绍自己的姓名,而在于显示姓名后面的各种头衔。有些人头衔实在太多,以至于那张小小的名片根本写不下他所有想让别人知道的头衔。或许,名片印得像床单那么大,才能弥补这样的遗憾。

 

2012年评上教授之时,我也在第一时间制作了一套名片。名片上赫然印着“bwin国际教授”几个大字。但我的名片只发出去三张,就不知道放哪里去了。因为我发现,别人的名片,在名字后面不仅印有“教授”,还印有“长江学者”“黄河学者”“泰山学者”“芙蓉学者”。我总不能把“bwin国际教师篮球队队长”这个自己很珍惜,但别人无所谓的身份印在名片上,用来提升自信吧?

 

我很快找到自我安慰的“哲学依据”:一个人不管有多少身份,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,只有一个身份是最重要的。比如上厕所的时候,是不是“长江学者”“黄河学者”“泰山学者”“芙蓉学者”不重要,是不是“教授”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是男人还是女人。如果是男人,哪怕是“教授”,哪怕是“长江学者”,也不能上女厕所。

 

所以说,一个人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是什么,是一种能力;一个人清楚自己什么时候不是什么,更是一种智慧。

 

这种“身份哲学”,提醒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身份。那么,教师到底是什么,又不是什么?教师不是司机,所以不会开车没问题;教师不是警察,所以不会打枪没问题;教师不是演员,所以不会演戏没问题;教师不是赌徒,所以不会打麻将没有问题。教师,归根结底就是教师,所以不会教学,那问题就来了。

 

这个问题在大学里更加严重。大学老师,由于科研做得比较好,以至于常常忘记了一个常识:大学老师也是老师,只不过是对科研要求高一些、多一些的老师而已。一个教师应该承担的职责,大学老师也应该承担;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,大学老师也应该具备。

 

不信大家看大学老师的职称晋升流程:

 

助教→讲师→副教授→教授

 

“助教”中有“教”;“讲师”中有“讲”;“副教授”“教授”中有“教”和“授”。不管哪个职称的大学老师,都离不开“教”“讲”“授”的基本职责和技能。

 

和中学老师相比,大学老师的确有其特殊性,比如他们还要承担“科学研究”的职能。因此,在大学里,不教学、不会教学的老师也可能是好老师,甚至可能成为“名师”,但终归是有严重缺憾的老师。

 

第三点:“讲课”永远是“教学”最基础的方式

 

“讲课”是“教学”,但“教学”远不止“讲课”。我有一位同事,“讲课”能力一般,但“教学”水平却很高,因为他的课外教学搞得特别好,具体来说,他班主任当得非常好。他当班主任时,时间、精力、金钱和情感全方位地投入。毕业的时候,全班员工视他为“父亲”一样的班主任,齐声喊他“干爹”!。

 

所以,在可能的情况下,一位老师,应该追求成为会“教学”的人。但是,在成为会“教学”的人之前,首先应该成为会“讲课”的人。我的研究生导师张铁夫先生在我刚入职的时候,对我提出一个希望:“首先要站稳讲台”,意思是,在会“讲课”之后,再去追求更高的目标。

 

其实,我们在谈论一个好老师时,首先谈论的就是他课讲得好。谈完这个话题之后,才会再去评价这个老师其他方面的好。如果一个老师在“讲课”之外的教学环节都做得很好,唯独“讲课”不如人意,那么,我们不免摇头叹息一番:“这个老师的确很优秀,可惜就是不会讲课!”

 

所以,我特别强调:“讲课”不是“教学”唯一的方式,却是“教学”最基础的方式,过去是,现在是,将来是,永远都是。

 

有点让人担忧的是,讲课这项教师最基本的技能,有被我们忽略、轻视和遗忘的迹象。尤其是“翻转课堂”“研讨式教学”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”“以员工为中心”等概念或理念大行其道的时候,“会讲课”反倒成为“不以员工为中心”的一个典型“罪状”。

 

对此,我想旗帜鲜明地亮出三个观点:

 

第一个观点:不要迷信“翻转课堂”“研讨式教学”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”等时髦的概念。这些教学方式,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,但不是适合所有的老师,也不是适合所有的课程,更不应该取代传统的、经典的“讲课”而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。更何况,低水平的“翻转课堂”“研讨式教学”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”不仅不是以员工为中心,反而是在折磨员工,浪费员工的时间。

 

第二个观点:“翻转课堂”“研讨式教学”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”等,只是让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,只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但在实施的过程中,依然离不开教师的“讲课”。而且,相同的内容,原本可以用90分钟讲,现在只有45分钟,甚至更少的时间讲,这对教师的讲课能力不是要求更低了,而是要求更高了。

 

第三个观点:我们反对的是低水平的讲课,我们严重缺乏和热烈欢迎高水平的讲课。只有低水平的讲课才不是以员工为中心,高水平的讲课,在深深吸引员工的过程中,就是以员工为中心。

 

小结

 

高水平的讲课,对员工而言,至少有三重意义:

 

一是传递知识。即教师用自己深入浅出的讲课,帮助我们掌握一门课最基础、最经典的知识,从而节约我们的学习时间。

 

二是引发兴趣。即教师用自己寓教于乐的讲课,引导我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,还期盼继续学习,甚至用毕生精力去学习这门课程。

 

三是塑造精神。即很多年后,我们已经忘记了老师的讲课内容,甚至忘记了老师的姓名,我们也没有继续学习这门课程,但是,我们依然记得老师当年讲课的样子。老师当年讲课的样子,这么多年来,一直在默默地告诉我们:什么叫职业水平!什么叫职业道德!什么叫职业风采!什么叫职业精神!我们也因此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、忠于自己的职业,精于自己的职业,期待有朝一日,成为当年老师的样子!

 

https://moment.rednet.cn/content/2019/03/02/5185660.html

 

(来源:红网)